Caretaker - 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音樂系列分享及介紹

 "萬物都有個終點,而走向終點並不可怕,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正步入黑暗之中,漸漸消散在虛空"

一開始是在Youtube的推薦隨機播放上知道這個音樂系列的。在打遊戲、滑FB時聽著聽著,切回Youtube才發現是個每張長度有一小時的專輯,且總共分為六個部分,共計六小時。一開始對此音樂的感覺到復古中帶有一些現代憂愁的低沉風格,所以仔細去查了一些資料。卻發現這張專輯背後有著如深淵般黑暗的主題。

Caretaker - 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2016~2019)


*此專輯分為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將近一小時的時長,不太可能將其一次全聽完,且當中的一些旋律可能會造成收聽者感到不適或是情緒不穩(朋友實際案例),請斟酌收聽及控制欣賞時間。


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暫譯為身處無處不在的時之終焉),是由英國音樂創作家James Leyland Kirby(此文中簡稱為卡比),在2016至2019年所創作的音樂項目。創作此項目時,他化名為Caretaker(暫譯為看守者),並嘗試賦予此角色(音樂項目)阿茲海默症,沒錯,你沒看錯,他打算讓一張專輯得阿茲海默症(俗稱的癡呆症)。
先說說對於這張專輯第一印象,好讓各位有更深的體驗。
許多歌曲可能有些明顯的記憶點,或是因為很特殊的節奏而烙印在你腦袋中。但本張專輯許多讓人的心靈產生困擾與混亂之處。當認真收聽時,有時候感覺就像是坐在阿公的沙發上聽著唱片機,你可以聽見那復古的旋律繞著你耳邊打轉,有點陰沉,但老音樂都嘛那樣子的。可是隨著播放的時間越長,你會感覺耳邊的旋律有如一根橡皮糖一樣被延展、拉長但卻又似曾相似。而你坐著的那張沙發慢慢往下沉,漸漸的,你發現自己在海面上漂流,但回過神來你卻只是跑到廁所的浴缸中。時間卻已經不知不覺地過了1小時。

此張專輯分為六個階段(有如疾病不同的嚴重分期,從初期到末期),每個階段都有著其背後想代表的訊息及含意,稍後會慢慢解釋,我會用許多雜誌中的音樂評論人的話來簡單敘述。

-由藝術家Ivan Seal所創作的畫作,當成每張專輯的封面,在結尾會介紹



卡比在一開始採樣了許多從1920至1940年的各種黑膠唱片當成片段,他將這些老式旋律放慢、加上雜訊,有著顆粒感,聽起來就跟老唱片機裡播出來的一樣。卡比曾說過Caretaker這個名字則是來自於卡比受經典電影《閃靈》中鬧鬼大舞廳的影響,卡比的第一張專輯就叫做《The Selected Memories from the Haunted Ballroom》(鬧鬼宴會廳的精選回憶錄)。電影利用畫面和充滿細節的原聲帶敘述著主角Jack在鬧鬼的飯店中產生幻覺,最後發狂、迷失自己。而卡比則是用詭譎與陰沉緩慢的音樂步調讓人慢慢走向支離破碎的虛空之中。

在細講每個階段前,先說一下關於阿茲海默症的事情。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為AD,也是大家常聽到的失智症、老年痴呆症。是一種病程進展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的症狀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喪失短期記憶,但其實隨著疾病逐漸到中期、後期,可能會有情緒不穩、個性改變、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等等...。當情況惡化時,患者往往會因此和家庭或社會脫節,並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導致死亡
簡單來說,這是個痛苦且令人不悅的過程。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為了照顧這些AD患者而辛苦努力的家屬或是照顧員。
但事實上,這份專輯讓人將焦點放在AD患者從最初期到末期逐漸喪失自己記憶、言語表達,甚至是靈魂的過程。



第一階段 (A+B曲目)

"在此階段
我們經歷了記憶喪失的最初徵象
有如一個美麗的白日夢
晚年的榮光與回憶
偉大之日的最終之時"        — Leyland Kirby




第一階段是由1920年的幾張黑膠唱片中的第一秒鐘取材,將其速度放慢,並長時間循環播放。儘管感覺曲目之間的連貫性不大,但總會有令人感到特異的能量存在著。曲目標題也暗示了這種風格,諸如 "午後浮游"、"稚嫩的青澀雙瞳"和"我一生的摯愛"之類的題名("Late afternoon drifting," "Childishly fresh eyes," and "The loves of my entire life.")
第一階段的開場曲目 "這就只是個燃燒的記憶"(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該曲目在系列中多次出現,卡比將他敘述為「樂觀,友善且非常熱情」

接下來將使用Spectrum Culture雜誌中的寫手Pat Padua與Brian Howe的描述來介紹一些曲目
"午後浮游"(Late afternoon drifting)「有如超現實版本的美國綜藝節目-猜猜那是啥音樂
(Name That Tune)
"稚嫩的青澀雙瞳"(Childishly fresh eyes)「沒什麼記憶點,表面上很舒適的電梯音樂」
"秋分時刻"(An autumnal equinox)和"我一生的摯愛"(The loves of my entire life)「擁有極致的
美麗,但到最後柔和的氣氛也變得絕望,萬物靜止,一切死去


第二階段 (C+D曲目)


"第二階段是自我認知
以及意識到我們拒絕去接受某些錯誤的事情
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記憶事物
這樣子記憶的長度就會變長,但質量則會變差
但總體而言,個人的體感情緒比第一階段還糟
是處於混亂前的開始"        — Leyland Kirby



第二階段呈現出了比上一階段更憂鬱、陰沉的曲調。The Wire音樂雜誌的寫手James Catchpole如此形容著「自我意識到絕望、極度悲慟、徒勞無功的感覺」
第二階段的各種曲名也逐漸變的更加陰沉幽暗。例如 "一場正在劇烈沸騰的挫敗之戰"(A losing battle is raging)、"臣服於絕望中"(Surrendering to despair)、"前方的道路感覺如此孤獨"(The way ahead feels lonely)
尤其是 "一場正在劇烈沸騰的挫敗之戰",Spectrum Culture雜誌的寫手Holly Hazelwood「這股聲音,他不是在傳遞溫暖的訊息,而是在掩蓋沉重的悲傷」

而 "我的心如何碎了又有什麼關係"(What does it matter how my heart breaks),的音律則與"這就只是個燃燒的記憶"(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相同,只是音調低了許多,讓人感覺「昏昏欲睡」


第三階段 (E+F曲目)

"在真正的混亂現身前
我們將會呈現最後一些的連貫記憶
而灰色的迷霧將會若隱若現,最後消散而去
美好的記憶將被記住
但此處的音樂更加混濁和糾結在一塊
隨著我們進展下去,一些單獨的記憶點變得
更混亂不安、孤立、破碎和遙遠
這些是我們進入"後意識知覺型態"階段前
所剩下意識最後的餘燼"        — Leyland Kirby


第三階段是最後我們還能辨識出明確旋律的最後一階,其宛如將許多最初的聲音樣本像是一塊破裂的拼圖一樣拼貼起來。而第三階段的曲名,也變得更抽象了,例如 "埋葬在海的深處"、"極盡最少的藏著"、"燃燒的絕望著實很痛"("Hidden sea buried deep," "To the minimal great hidden," and "Burning despair does ache," )

Holly Hazelwood則描述「這些曲名充滿了不祥之感,他們是先前專輯各種曲名的字句打亂成一塊,混雜在一起」
說真的,第三階段的感覺就是那些原先明瞭清晰的記憶,逐漸墮入最終黑暗的前一秒鐘。


第四階段 (G+H+I+J曲目)


"後意識知覺型態之第四階段
讓這些原本寧靜以及回憶起單獨記憶點的能力
變得更混亂也更恐怖。
這是個最終過程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
所有記憶透過糾纏、反覆、破裂
開始變得如液體般更流順"        — Leyland Kirby



第四階段與先前三階段的風格開始完全不相同了,他更像是某種"噪音風音樂"(Noise Music)
此階段象徵著 "後意識知覺型態" 的開始。「後意識(Post-Awareness)」是由卡比所創造的一詞彙,他被用來形容患者已經意識不到自己有阿茲海默症,該種情況在醫學術語上也被稱為「
缺失(Anosognosia)」,而在這階段當中有三首同樣曲名,"後意識混亂"(Post Awareness Confusions)
而剩下的最後一個曲名則是 "暫時的幸福狀態"(Temporary Bliss State)。
沒錯,第四階段只有四首曲子。

「這些是整個系列中最黑暗,已經被破壞成聽不出原本聲音的曲調」— Miles Bowe 
這些旋律或曲調要嘛長時間停在好似同一個時間點上緩慢撥放,不然就像是加速著從你的腦中快速掠過。
Holly Hazelwood將這些曲目比喻為「永久的卡在兩個收音機頻道中的雜音雜訊」

而有趣的是,大約從H1曲目開始後14分鐘(約影片中2:45:30左右處),聽眾們稱這段為「來自地獄的警報聲」,就像Holly Hazelwood說過的「聽起來如來自地獄最深處的警報,代表該系列最恐怖的時刻之一」。宛如沉默之丘中的小鎮警報,只是更扭曲,且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傳送到了裡世界中。而J1曲目的結尾被添加了一種「毀滅性」的音調。
但當曲目I1-"暫時的幸福狀態"(Temporary Bliss State)現身時,專輯的曲調突然變得不那麼憂鬱,他與前面幾首相比之下,少了很多失真的雜音和刺耳的扭曲音調。


第五階段 (K+L+M+N曲目)

"後意識知覺型態之第五階段
更多極端的糾纏、反覆和支離破碎
會轉變成那些平靜之時刻
明是陌生之物卻聽起來和感覺起來如此孰悉
時間往往只會花費在通向孤立之時的那一刻"

— Leyland Kirby



第五階段更是提升了先前所說的"噪音風音樂"的感覺,旋律中的音調變得更強烈,更富侵略性。
而第五階段的曲名也有些取自於與AD相關的疾病術語或是症狀,例如進階班塊糾纏叢生(Advanced plaque entanglements)、逆行性突觸收縮(Synapse retrogenesis)以及突然間的時間倒退至孤寂(Sudden time regression into isolation)
而在此階段也增加了許多人聲(在背景中難以理解的尖叫嘯嘯聲),雖然大部分難以理解,但可以在一些時間點上聽見被切斷音節的對話。Holly Hazelwood將其描述為「整個階段最痛苦的時刻,因為此時旋律已不再重要

K1曲目-進階性班塊糾纏叢生(Advanced plaque entanglements),開始大約四分鐘後,強烈的聲音突然結束,被替換為爵士樂風的聲音。之後則有更多隱隱約約可以判斷出來的音訊、有第一階段短片的聲音、扭曲女人的口哨聲、 John Philip Sousa(美國作曲家)說著「這次選拔將會演奏的是James Fitzgerald先生的曼陀鈴獨奏」,隨後接上了一段曼陀鈴獨奏,當然聲音是有夠混雜和扭曲的。

L1曲目-進階性班塊糾纏叢生(Advanced plaque entanglements)Holly Hazelwood描述為「聽眾們穿過這充滿恐怖氣氛的環境只為努力找到一絲舒適感與平靜的挑戰」,其中內容撥放著嚴重失真的樂器聲響。
M1曲目-逆行性突觸收縮(Synapse retrogenesis),一開始有著空洞、難以理解的聲音,之後則換成了刺耳的聲響。其曲名稱來自於AD患者身上病灶的假設,神經上的突觸發生某種退化性的收縮而導致神經傳導障礙(一些拉哩拉雜的醫學東西,不詳細介紹,平常課本已經看到夠頭痛了)
「此處的總體風格呈現出類似於神經元錯亂,無法互相進行連結的感覺」— O'Keefe



第六階段 (O+P+Q+R曲目)



"後意識知覺型態之第六階段
沒有任何敘述"        — Leyland Kirby





第六階段主要是由許多深層的靜態環境音所構成。四、五階段利用刺耳的噪音來象徵著患者的記憶力消逝、雜亂地嘗試將其拼湊出來卻徒勞無功。而第六階段則像是個冗長而空洞的構圖,他沒有細節、沒有特殊記憶點。但與第五階段的曲名相反,第六階段的曲名洋溢出了更多情感表達,例如"超越這空虛落敗的殘酷幸福"(A brutal bliss beyond this empty defeat)
Quietus雜誌描述這些曲調為「持續不斷的迷霧、下雨及背景喧鬧的嘶嘶聲」「他沒有呈現任何能夠辨別出是Caretaker的聲音,反而是一些令人感覺"巨大"、"如空洞海綿狀般" 令人沮喪的聲響
確實在這段一開始聽著,會感覺有別如前面四和五階段那些令人刺激、神經緊張的刺耳聲,但這種持續不斷的空洞嗡嗡聲好像想讓人發狂一樣,迷失在這該死的環境中。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一間庫房、倉庫、管路房內,一切事物都彷彿死去了一樣安靜,只剩下空調管路、機器運作的嗡嗡聲響,還有自己絕望害怕的呼吸聲音。

最後一段曲目 "世界各處逐漸消失"(Place in the World fades away),最初也有著前面出現過的空洞與刺耳的聲音,但到中間時出現了一些較為協調的樂器聲響,逐漸平靜了下來。接著,整張專輯系列在最後一分鐘的沉默下結束了,象徵著Caretaker此名角色的死亡,結束了他作為AD患者的痛苦。
許多音樂評論家與聽眾在收聽完最後一段後給出了許多解釋,有人說是「臨終前的容光煥發」,有人說他終於在死前恢復了美好的記憶,也有人說那是他來世的靈魂,甚至是最後大腦的幻覺。
但不論如何,你可以說,Caretaker在經過了這六階段的迷茫與痛苦後,解脫了。(還有我們六小時的煎熬



專輯封面與藝術

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的專輯封面藝術是由英國藝術家Ivan Seal所創作的。Ivan是卡比的老朋友了,他們倆合作了數年之久,前幾張專輯和音樂計畫的藝術都是出自他手。
這些畫作風格極簡,在一個單調的空間中展示出一個很難用言語形容的物體。隨著專輯每個階段的進展,他們的風格變得越漸抽象化,也許是象徵著AD對於患者腦部的變化。
當被問及為甚麼專輯封面上沒有任何文字,或是Caretaker的名字時,卡比本人解釋「Seal的每個畫作在對每個階段來說都至關重要,並且我認為補充過多的文字或是名字,只會破壞作品的更多想像與解釋空間



先來說說第一階段的畫吧-Beaten Frowns After(挨打後皺著眉)(對,大概翻譯就這名字)

一張散開來,立著不動、上面有些皺褶的灰色紙張。

評論寫手Pat Beane曾描述該物體是一個抽象化的大腦,上面的皺褶代表著腦袋上的許多紋路(腦迴和腦溝),並補充說明「它看起來就如石像般,被硬化了,維持在一個不安的姿態,沒有透露出先前的任何資訊,簡單的暗示著這張專輯的進展與第一階段的進程」真是精湛的手法啊。



第二階段的畫-Pittor pickgown in khatheinstersper(有點無法翻譯,感覺像是胡言亂語或繞口令)

四朵小花放在一個抽象化的花瓶中,花瓶的左右兩側各有一男一女的類人形在跳著舞的裝飾雕塑。

評論寫手Frank Falisi寫到「雖然階段一的藝術提醒著我們,"在我們身後的唯一事物就是自己",但第二張專輯則是第一張卷軸攤開的樣子,變成了我們身後的唯一事物就是這腐爛石頭上的美麗花朵」 (??????



第三階段的畫- Hag(巫婆?)


是整張專輯中第一張極度抽象,幾乎無法辨別任何物體的畫作

筆者自己覺得,這就像是一顆腦袋中許多的記憶和想法無法受控的跑出,支離破碎的離去,左右兩個類似於手銬形狀的分枝,也許是意識脫離了枷鎖,被解放出來卻無能為力的逐漸墜向地面。






第四階段的畫-Giltsholder(債券持有人?)

這是個由藍綠色材質所構成女性形象的半身像,她背對並似乎看著我們

評論寫手Sam Goldner寫到「在這場毀滅的灰燼之中,構築出了一個人類的型態。並從死亡之心中,誕生出了一個新的生命」Sam進一步指出當從遠處看時,封面上的人似乎在微笑著。
另一個評論寫手Sydney Leahy則認為這幅畫代表了整個系列中最瘋狂、最醒目的作品,畢竟這是唯一幅有明確單獨人形的畫像,可能象徵著患者已經失去了辨別自己身邊親朋好友的能力。



第五階段的畫-Eptitranxisticemestionscers Desending(好了這個我真的無能為力了)

這是整張專輯中最抽象概念的畫作,描繪了一個極度變形,隱約有人形的芭蕾舞演員走下樓梯

Holly Hazelwood則認為這是個從大理石階梯上綻放出如癌症般病變的物質。它象徵著患者的腦袋是個曾經偉大世界一時的廢墟遺跡,現已幾乎無法辨別它的形象。Sydney Leahy也說了第五階段的封面是完全無法辨別是何物體的。





第六階段的畫-Necrotomigaud(死之...算了,我放棄)

四條藍色紙膠帶被貼在畫布、或是鏡框的背面

評論寫手Ryce表示它是「扁平的毫無意義」
但Sydney Leahy表示這是塊「奇特的藝術板,代表著虛無的體現」
筆者則認為這塊板子象徵著在此階段,一切事物已不再如此抽象,而是回到了最初的簡單原貌,其實一切都是空虛、空白的。





講完這些專輯封面藝術,大家腦內可能有些印象或是記憶。曾經有段時間,在網路瘋傳著一張照片,名為「請你命名出這張照片中的物體」


嗯,確實很詭異,不過這張圖的故事這邊就不詳細解釋了。簡單來說這是張AI在計算中產生出的圖片。



留言